消息速递 “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五年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4-09-19 13:24

来源类型:小名佳嘉 | 作者:刘鼎臣妻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O24澳门今期开奖结果查询】【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香港2023最准马资料免费】【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3新澳门天天开好彩】

“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五年回顾与展望

2023年3月12日上午,《中国行政管理》“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专题研讨会议在浙江德清举行,来自国内近20余所知名高校的公共管理学术同行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亮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代表工作坊的组织者团队,回顾了“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的发展历程。2018年以来,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和学术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每年举办一轮,共有80余名中青年学者,参与了5轮次的集中研讨,先后组织20次专题研讨会,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发表了30余篇高质量论文,推送了16篇“论文背后的故事”文章,还刊发了多篇长英文摘要和工作坊评论文章,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

随后,与会学者踊跃发言,交流讨论,回顾了参与工作坊的经历以及体会和收获,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工作坊所取得的成就、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工作坊目前面临的挑战、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如何提高学术产出的质量、更好地提升交流效率,打造工作坊的学术品牌,如何通过工作坊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共同体建设,为打造具有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等问题。

作为工作坊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厦门大学于文轩教授认为,目前我们组织者团队对于什么不是“小切口·大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小切口”有些可能是中国社会独特的现象,有些现象则未必是中国所独有的。目前“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应该坚持办下去,形成跨学科的影响力,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灵活一些,拓展“小切口·大问题”的边界,而不要局限于论文的框架或套路,从题目到内容都要避免格式化的问题。

南开大学吴晓林教授是第五轮工作坊的牵头人,他认为“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的标准是很严的,也是很高的,最后发表的文章体现了公共管理学术同仁的集体智慧,是共同生产的结果,参与者应该要带着打造“代表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参加工作坊,真正打磨出精品成果。第五轮工作坊引入了观察员制度,女性学者更多了,学科覆盖更宽广了。建议相关研究不要局限于“奇、特、独”等现象做文章,而是要关心具有普遍性的小问题,从中切出大问题、大理论。

山东大学李辉教授回顾了参与第四轮工作坊的感受,认为参与工作坊是一次弥足珍贵的学习和交流经历,获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术同仁的“狂轰滥炸”对研究是很有启发,拓展了理解学术问题的工具和边界,收获非常大,也深切体会到小切口不好找,要注意找到中国本土的、鲜活的、特色的、具有张力的实践问题,找到真问题,同时,从小切口到大问题的过渡是比较困难的,两者很难分得开。她建议坚持工作坊的初心,强化互动和交流,形式也可以有更多创新。

作为工作坊的组织者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庞明礼教授提出了四点想法。一是要梳理工作坊的机制及其效果,深入总结其中的良好经验,提高工作坊的效率。二是自己参加工作坊的论文因吸收文宏教授的建议而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工作坊要坚持做到畅所欲言,提高交流和讨论的质量。三是要切入到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理上去找大问题,而不必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只剩下题目有点吸引力。第四是要避免套路化,为年轻学者提供开放的学习范式,启发未来的研究。

清华大学梅赐琪教授认为,连续举办“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里面包含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模式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目前不管这是好是坏,不要着急去收口。二是目前工作坊有没有形成自己特殊模式?目前看还缺乏必要的标准和定式,难以避免搭便车的问题。三是工作坊是不是算开启了一种新的同行评议模式?工作坊是反同行评议,还是新的同行评议?四是未来可以考虑拓展形成多个工作坊,尤其是代表作制的工作坊。

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认为,“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创造了开放的氛围,创造了深度交流的机会。“小切口”的关键是找到中国有特点的事情,要从小的问题看到大的理论,通过“小切口”透视公共管理的基本逻辑、政府运作的基本逻辑、人的行动的基本逻辑。案例可以是小的案例,但理论关怀应该是宏大的。他提出了三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是中国特色与国际前沿的关系,通过考察中国的实践,洞察深层次的普遍性逻辑,而这也是国际前沿的。二是如何真正解释中国政府运行的基本逻辑,写出大的理论文章,实现新的知识生产。三是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团结的共同体,但还是要注意不要把我们的学术偏好当作普遍的标准,建议通过更多讨论来提高整个学术界的品位,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张毅教授认为,工作坊连续开展了多年,效果很好,影响很大,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是什么是工作坊的初心?一个重要的方向应该为未来公共管理学者提供成长的途经和机会。二是在国际意义和影响上,要强调对其他国家的理论有什么帮助和意义。我们不应该是自娱自乐,而是要从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提炼理论,为其他国家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三是建议多采用同行推荐模式,将同行推荐和公开征稿结合起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亚教授认为,“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的设计非常好,成绩非常好,非常吸引人,为此提出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有没有过度评审,目前很多参与工作坊的作者似乎都觉得自己很疲惫,过程很煎熬。应当注意的事,真正特别精彩和有历史地位的作品,可能未必是十全十美的,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尺度。二是目前的研究似乎偏向于传统公共行政或基层治理的议题,未来是不是还局限在这些方面,能不能拓展到其他领域或议题,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南京大学张海波教授说到,他一直很关注“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也对工作坊的发展抱有很大的期待。他认为,工作坊一是要长期坚持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品牌,要真正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二是要有包容性,论文各有其妙,发表的标准不能搞得太高,不能搞过度生产,不必要非要让作者去讲出一些大道理来,因为有许多案例或经验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多意义,也未必有可对话的理论。

华南理工大学文宏教授归纳了“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的特点:首先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科研,推动了科研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了跨地跨校的组织化。其次是尝试引导学科的方向发展,坚持了以小见大的研究策略,不在于强调方法和数据导向,而是问题导向和思辨取向。再次是互助模式发生转变,创造了一种面对面的同行评议模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共同生产。四是比较早地强调或坚持了案例研究,推动了质性研究的发展。从这几年来看,工作坊不仅是自带干粮的,也是自带流量的,具有很好的试验性意义,对参与者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在未来的发展上,一是继续保持开放度,坚持目前的观察员制度,吸引更多中青年学者参加;二是注意做好榜样,尽可能推动学术共同体往前走,日积月累取得更多的突破;三是重视发表的初心,推动有潜力的学者更好地发展;四是建议按照揭榜挂帅的方式,围绕特定议题集体攻关去写,做成大型连续剧,做出品牌来。

西南交通大学罗梁波教授是“小切口·大问题”工作坊的参与者,持续参与了工作坊的相关活动,对工作坊有很多感触和思考。他认为:一是可以考虑增加发表的版面,提高单篇论文的容量,提高理论文章的厚度;二是要有更高的理论抱负,去与更大和更深的理论对话,最好是能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理论;三是如果论文的出发点只是经验层面的案例,只是总结和提炼所谓的中层机制,那理论贡献也不会太大。

最后,《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解亚红主编进行了总结。她代表杂志社表达了对组织和参与工作坊的各位老师的感谢,也感谢学界同仁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五年来工作坊初心不改,努力用理论成果回应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今后要在坚持既有方向和模式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开拓思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国家治理和政府管理中的大问题。学会和杂志社编辑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工作坊,与学界各位专家和老师一起把 “小切口•大问题”专栏办好,为丰富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山东大学王佃利教授、浙江大学吴金群教授、暨南大学颜昌武教授、《治理研究》杂志主编严国萍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宋雄伟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曹胜副研究员、深圳大学郑崇明教授等也参加了交流和讨论。


相关链接:
资源速递 | 反思:"小切口、大问题" 是什么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六)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五)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四)
“小切口·大问题”专栏

牛丛:

1秒前:三是要切入到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理上去找大问题,而不必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只剩下题目有点吸引力。

张震岳:

6秒前:学会和杂志社编辑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工作坊,与学界各位专家和老师一起把 “小切口•大问题”专栏办好,为丰富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Aisha:

7秒前:相关链接:资源速递 | 反思:"小切口、大问题" 是什么“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六)“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五)“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四)“小切口·大问题”专栏

钞志杰:

5秒前:“小切口”的关键是找到中国有特点的事情,要从小的问题看到大的理论,通过“小切口”透视公共管理的基本逻辑、政府运作的基本逻辑、人的行动的基本逻辑。